近年来,中医药院校以及中医医院对师承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鼓励和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但是,中医药人在文化自信、自立、自强等诸多方面仍略显不足。笔者以为,文学、历史、哲学中含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青年中医应该在其长期且不间断地熏陶、滋养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验俱丰的中医人。
要加强文学修养,以文载道。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前贤通过文字间的编排,组合而成完整的语句和篇章,用平淡朴实的笔墨给人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不尽的想象空间。东晋的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寥寥数语,道出了读书的精要所在。前辈医家也勤于著书立说,在医案的写作上语言精练、文笔细腻,引经据典更是恰到好处,如明代新安医家汪机著有《石山医案》,医案中他既有对病情统观全局的宏观把握,又有细致周密的微观剖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传承中医药学术,应该加强文学修养,提高文学悟性,在日常工作中写好每一则医案,展现青年风貌,折射时代光泽。
要加强史学熏陶,以史为鉴。历史是文化的传承,也是人类文明的轨迹。《孟子·公孙丑上》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史学家司马迁在不幸与悲愤中,矢志不移地记录历史事件,其代表作《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医史与文史同样也相互渗透,互相映衬。明代史学家王世贞曾为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序。王安道与傅青主两者都是伟大的医学家,又均精于书画。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中医药的发展也经历过艰难岁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得到了历届领导人的支持,其临床疗效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传承创新,应当加强史学熏陶,提升史学修为,如此才能“比肩前贤”,在传承过程中立德、立功、立言、求真、求善、求美。
要融入哲学思维,以和为美。哲学是一门思想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中国的传统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思维特征,在宇宙观上强调天人合一、人生观上主张中庸之道、审美观上要求美善相乐。中医理论中融汇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例如“以和为贵”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界,以及人体内在的气血阴阳应该达到一个“平和”的状态,无太过,无不及,是为“和”。“和”法也常常运用在中医药治病里,当邪犯少阳,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之时,采用小柴胡汤和解。当正气不足,外邪侵袭之时,主以扶助正气,祛风散邪之法,也是为和。《医学心悟》曰:“有清而和者,有温而和者,有消而和者,有补而和者,有燥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道出了“和”法的真谛。我们传承中医文化,还要融入传统哲学思维,贯彻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哲学思想,让和谐之风代代相承。
中医教育是维系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我们要把文学、史学、哲学与中医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培养出具有高标的品格、深湛的学养、好学的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的传承者。(吴力强 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