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新时代
当前位置:主页 >>国医传承

江苏中医流派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者按:中医流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传承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江苏省中医学术流派众多,它们在发展进程中形成各自鲜明的特色,为中医药学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在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开展“江苏中医学术流派文化”推广工作,以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本版介绍吴门医派、孟河医派、龙砂医派、澄江针灸学派、山阳医派和金陵医派,呈现江苏省广泛丰富的中医学术流派资源。


                                                                                                                            融合、交叉与创新的江苏中医流派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学发挥了卓越的功效,凸显了中医药在健身强国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技术传承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广泛的社会需求。

      中医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传承的途径,也是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典范体现,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神符号之一,更是中医药学创新的驱动主轴之一,其对中医药学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代中医学中的门类分科、医事组织、传承教育、著作刊物、学术创新等都可溯源于此。中医流派的形成、传承与发扬,显示了中医药学术的融合、交叉与创新。

      江苏跨江滨海,运河川流,物庶民丰,人文荟萃,是中国古代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吴、淮扬、楚汉等文化多元交织,造就此地名医名著层出不穷,中医药底蕴极为深厚,史载从后汉到中华民国的江苏医家约有4150人,各种医学专著达3000多部,存世的著作约1000多部。这种中医药历史底蕴,与江苏中医流派纷呈,有交相辉映之势。

      中医流派其类有三:一是学术流派。是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中医流派,于江苏则有薛立斋、李士材所倡之温补学派,明清之际吴有性及叶桂、薛雪创立之温病学派,近代以来又有力挽中国针灸学术危局之澄江针灸学派,皆是中医学处于关键发展阶段的大本大宗。二是世医流派。是因学术观点或诊疗技术世代相传而成的中医流派,江苏有苏州石氏伤科、南京丁氏痔科、无锡黄氏喉科、七子山顾氏、昆山郑氏女科、江南何氏、苏州曹氏等不胜枚举。三是地域流派。明清以降,江苏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繁盛之地,医家群聚,地域影响首屈一指。故又有影响更为深远的地域流派在此集中形成崛起,如苏常两郡之吴门医派与孟河医派,淮安之山阳医派,锡邑亦有澄江、龙砂之号。一时江苏中医学术之盛,冠绝全国。

      如此广泛丰富的流派呈现,使江苏中医药流派迥异于其他诸地。数百年来各派各家,学说著述未尝辍止,医人代有传承。近代以来,他们不仅于灰暗时代扛起抗争的大旗,更在学术与传承上寻求变革之路,播下中医教育的种子,使从江苏走出的中医人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中医事业的主力。

      江苏中医流派蕴含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长期得到江苏省市各级政府以及学校、医疗机构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专家学者发表和出版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有关中医流派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江苏各地建有不同形式和规模的中医药博物馆和中医药文化宣传基地。“十二五”期间在全国成立的64家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中江苏省就有5家,分别是孟河医派传承工作室、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无锡黄氏喉科疗法流派传承工作室、吴门医派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等。江苏省中医药流派工作室在全国数量最多,影响力也最大,很多研究成果成为全国中医流派研究的范式,并被推广。目前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筹办江苏省中医药流派研究院,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医流派文化的挖掘研究将更加深入,中医流派文化将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作者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陈仁寿)

                                                                                                                            吴门医派:吴中医学甲天下

      吴中医学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吴人沈羲,学道于蜀中,炼丹制丸,给人治病常有奇效。这是关于吴中医家的最早记载,也是江苏医家的最早记载。

      梁天嘉二年(公元562年),苏州僧人知聪,精通医术,携《明堂图》等医籍到日本,传授中医药学及针灸技术。唐开元年间,隐士周广受业于吴中名医纪朋,“观人颜色谈笑,便知疾深浅”,成为吴门第一位御医。宋元时期,吴中医学步入发展时期,开始了医学的分科,如灸科潘琪、女科薛辛、疡科颜直之、儿科滕伯祥、内科葛应雷、养生家王珪、眼科倪维德等。同时形成了世家医学,如葛氏世医、韩氏世医、郑氏女科等。

      吴中医学的发展得益于苏州地区经济、文化的兴盛,作为一种地域性医学流派,吴门医派形成于元末明初时期。金元四大家之一朱丹溪的弟子戴思恭悬壶苏城,医术高超,一时声誉鹊起,传丹溪学术于苏州本地人王仲光,吴门医派由此而发端,“吴下之医由是盛矣”,开启了祖国医学的创新之路。由此,戴思恭成为“吴门医派形成的引导者”。

      真正使“吴医”广传天下者,当是清乾嘉年间的名医唐大烈,代表作是《吴医汇讲》。“是集,凡属医门佳话,发前人所未发,可以益人学问者,不拘内外女幼各科,无不辑入。”阅读本书,其中有经典著作的注解阐发,有学术理论的争鸣探讨,有临床治验的记录,有药物方剂的解释、考证,有医话歌诀等,无所不包。吴地医学也进入明清的鼎盛时代,“吴医”也得以为天下人周知。

      分析吴门医派众多医家的学术成就及思想,大致可以分为以葛可久、缪希雍等为代表的吴门杂病流派,以张璐、柯琴等为代表的吴门伤寒学派,以叶天士、吴又可等为代表的吴门温病学派,以薛己、王维德等为代表的吴门外科学派。温病学说和杂病理论是吴门医派对中医学作出的突出贡献。

      温病学说是吴门医派最具实质性的内涵之一。梳理温病学说的形成过程,从元末明初吴中医家王履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了“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观点,澄清了当时关于温病、伤寒的模糊看法;到吴又可在《温疫论》中确立“异气(戾气)致病说”,明确了“邪从口鼻入”的致病途径;再到叶天士《温热论》中“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确立,温病学说历经萌芽——形成——鼎盛三个时期。

      2013年,苏州市政府成立了吴门医派专门的研究机构——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围绕吴门医派在理论、专病、专药、文化上的特色优势,开展科学和文化研究,建设国内一流的中医药研究创新平台;2014年,设立了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专项科研基金”,聚焦络病理论、湿邪致病学说研究,继承和发扬吴门医派学术特色和优势,逐步形成新吴门医派中医药理论体系;2017年苏州市政府出台了《苏州市传承发展吴门医派特色实施方案》,建设吴门医派传承教育、科研、产品平台,以市民健康为目标,以危害市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为导向,架构吴门医派健康干预体系;2018年,开设了吴门医派进修学院,传承和推广吴门医派中医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吴门医派,薪火相传,丰富的历史遗存,厚实的文化积淀,必将散发出更为灿烂的光辉。(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中医医院欧阳八四)

                                                                                                                            孟河医派:费马巢丁名天下醇正和缓誉杏林

      孟河,是江苏常州的一个江南小镇。孟河医派起始于动荡与苦难,并随着家族的传承逐渐巩固。尽管历史上孟河周边名医辈出,真正意义上可作为地域流派的孟河医派产生,仍当以费氏医学在孟河地区的勃兴及随之而来以四大世家为代表的孟河医家繁荣为标志。

      费氏家族自费尚有迁至孟河地区,经数代克绳祖武,以医为业,终立稳脚跟。此后费、马、巢、丁四大医学世家,通过联姻及师徒相授等方式,将孟河地区的医学世家紧密联系,并不断扩大社会影响。清代乾隆、嘉庆时期,孟河医者数量与日俱增,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医学发展到顶峰。

      清咸丰时,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孟河医家为避战乱,多有外迁,促进了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的传播,扩大了影响。民国时期,近代中医遭遇困境,丁甘仁等成立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推动中医教育改革,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医教育的复兴播下希望的种子。同年参与中医救亡进京请愿团,为挽救中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争。

      新中国成立后,孟河医者成为苏沪乃至全国中医界的中坚力量。孟河医家培养的无数门人弟子学成后走向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形成了众多世家、师承体系。可以说近代苏沪地区的医家大多与这些世家、师承体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关联。

      孟河费氏世医的代表性医家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为孟河医派的主要开创者和重要奠基人。自幼秉承家学,后受教于镇江名医王九峰。“究心于《灵》《素》诸书,自张长沙下迄时彦,所有著述,并皆参观”。

      孟河马氏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马培之(1820~1903),字文植,晚号退叟,马省三之孙。马培之承其家学,又师从费伯雄,学术益精,成为马氏造诣最深、影响最广的名医。

      巢崇山(1843~1909),名峻,晚号卧猿老人。少承家学,学验两富,内外兼善,而刀圭之术尤为独到,是孟河医派早年去上海发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丁甘仁(1865~1926),名泽周,以字行。始受业于圩塘马仲清,又拜马培之为师。初悬壶苏锡,后施诊于上海。丁氏兼蓄费、马、巢三家学术,融各家之长,精内、外、妇、喉科及疑难杂症。

      孟河医派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师古不泥,用药和缓”的学术风格。费伯雄提出:“师古人之意,而不泥于古人之方,乃善学古人也。”的观点。所谓“巧不离乎规矩而实不泥于规矩”。“用药和缓、轻灵醇正”则是孟河医派最主要学术特色之一。“和缓”是指用药平和,反对滥用峻下攻邪之药;“轻灵”则指药性平淡、药力缓和且药量较轻,所选药物既能发挥治疗效果,而又无留邪伤正之弊;“醇正”指用药不在于炫奇、峻猛求功,而在于义理得当。正如费伯雄所说:“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

      孟河医派是近代中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地域医学流派之一,流派形成至今,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目前,孟河医派深受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著作的全面搜集整理、临证经验的深入研究、对流派源流脉络的系统梳理以及通过多种方式有力推动了对孟河医派的传承和保护。(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中医医院申春悌南京中医药大学薛昊)

                                                                                                                            龙砂医派:古老而充满活力

      龙砂之名由来已久,江苏江阴华士(旧称华墅)地区有白龙山和砂山两座山脉,合称龙砂。医家著作也习以龙砂冠名,如《龙砂医案》《龙砂八家医案》等。

      龙砂医派肇起于宋元,隆盛于清末民初,再兴于当代,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的全国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龙砂医学诊疗方法”入选无锡市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晚清龙砂医家柳宝诒膏滋药制作工艺为基础的“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宋代杰出医学家许叔微,集《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与《伤寒论》经方之大成,晚年定居无锡太湖之滨马迹山,潜心学术、著书与行医,对龙砂医派的形成影响深远。宋末元初,有“东南宗师”之誉的大学者陆文圭,在江阴华士地区致力于包括中医学在内的文化教育事业达50余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及医学人才,为龙砂文化区以及龙砂医派形成的基石。

      龙砂医派兼有地域性流派和学术性流派的双重属性。就地域而言,包括无锡、江阴、宜兴等环太湖龙砂文化区。明清以来形成了以华士为中心和源头并不断向周边扩大,乃至影响全国的龙砂名医群体。“姜氏世医”明末至今,传承十余代;嘉靖年间“吕氏世医”一门三御医;盛巷“曹氏儿科”世代相袭;滥觞于清乾隆年间的“黄氏喉科”所创“黄氏响声丸”蜚声海内。

      历代龙砂医家重视经典研究与应用,重视研究地方常见病多发病,且有创新。姜天叙著《风痨臌膈四大证治》,开始治疗重大杂病的探索。许叔微晚年在梅梁小隐撰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本经方医案《伤寒九十论》,明代无锡谈允贤完稿的中国第一本女医专科医案《女医杂言》,都在这方土地上产生。

      无锡市政府于2013年正式批准成立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2019年又升格为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

      目前龙砂医派的研究传承推广,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传承工作室、龙砂医学诊疗技艺非遗项目,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两个项目一个实体展开。龙砂医派五运六气及经方研究与应用,重现经典,方兴未艾,影响深远。(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陆曙)

                                                                                                                            澄江针灸学派:续绝再造传世界砥砺辉煌凭澄江

      澄江针灸学派,是以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首任校长承淡安为创始人,以赵尔康、邱茂良、杨甲三、程莘农等为追随者,共同构建的现代针灸学术共同体,也是基于我国本土学科而产生的、具有自然科学学派特质的中医学术流派。

      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创立为标志,澄江针灸学派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承淡安先生创办了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到1937年,澄江针灸学派以中国针灸学研究社为中心,构建了医教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在海内外开设了17个分社,附设有针灸医院、针灸医学专门学校,澄江针灸学派成为当时世界针灸医学的中心。1954年9月,承淡安先生到南京受命创办江苏省中医院和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在更高的平台上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体系和当代针灸高等教育模式,并倡导成立了江苏中医学校附属针灸实验医院,开展临床观察。此时也是学派发展历史上第二个高峰。1989年9月13日,在“纪念承淡安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暨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官宣命名“澄江学派”。“澄江针灸学派”很快得到承门弟子的广泛认同以及学界的广泛接受,2012年11月,“澄江针灸学派”被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64家中医学术流派之一。

      自澄江针灸学派创立以来,承淡安提出了“以旧学为根据,用科学做化身”的学术模式,一面坚持坚守针灸传统理论的实质,一面积极借助西学知识,全面诠释传统针灸理论的内涵:引入解剖学知识精准定位腧穴、丰富发展腧穴主治;以临床为视角,诠释经络病候内涵,阐明经络理论的临床指导价值。

      承淡安及其弟子在全面诠释针灸学术内涵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现代针灸学科框架。特别是承淡安先生的针灸学三部曲《中国针灸治疗学(1931年)》《中国针灸学讲义(1940年)》《中国针灸学(1955年)》,全方位呈现了古代针灸学向现代针灸转变的过程。

      澄江针灸学派传承工作室自立项建设以来,已经有10余位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60多位全国中医骨干人才到学派游学和师承,传承工作室也已经在海内外成立20余家二级工作站。(作者系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建斌)

                                                                                                                            山阳医派:传承经典繁华继往

      山阳,是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旧称,源起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山阳中医有文字记载的首推西汉早期(约公元140年)《汉书艺文志》著录枚乘赋九篇,其中《七发》从重生、养生角度,诱导楚太子改变生活方式,太子乃霍然而愈。

      唐宋时期,淮安山阳为楚州治所,置“州医学”,设助教、医学博士等职,编辑《本事方》《百一集验方》广为发行,中医学术得到极大发展。

      据河下国医馆殷大彰考证,山阳医派形成距今约二百余年。清初河下古镇出现程叶、刘倪等医学世家,尚有山西名医傅青主、苏州名医徐大椿、山东名医黄元御等也曾寄居楚州行医著书立说,至吴鞠通《温病条辨》《医医病书》《吴鞠通医案》成书以后,影响深远,逐渐形成学术思想完善、名医众多、颇有影响的山阳医派。

      山阳医派为近代中医界培养了大批人才,山阳医派传承发展研究室于2019年挂牌,目前已形成江苏省名中医、淮安市名中医数十人的人才队伍,建成以淮安市中医院、各县中医院中医人才研究网络,定期召开山阳医派传承发展研讨会,走访中医名家,收集整理山阳医派传承资料,定期举办山阳医派学术沙龙、知识竞赛、温病大讲堂,成立山阳医派专家工作室等。(作者系江苏省淮安市中医院朱晋龙)

                                                                                                                            金陵医派:百年坎坷图破壁千载医脉钟毓秀

      金陵医派滥觞于东晋、发展于元明、兴盛于晚清民初,是对中医药学存续和现代格局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医流派。

      南京自古就是文人荟萃、文化兴盛和经济繁荣之所,更是医家辈出、佳话累牍的医学圣地。文献记载的3000余位医家是延续千年的金陵医派的生动写照。

      金陵医派的学术风格鲜明,具有显著的寒温融合、中西融合和多科融合的特点,理法方药师出内经、法遵伤寒温病、药多清灵小快。尤其在现代城市中合并情绪心理障碍类疾病中,金陵医派充分拓展“形神一体”和“形神兼治”的理论,在经方、方证、时方和膏方等领域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阐述和临床方法。

      金陵医派的当代传承以南京市中医院为核心并覆盖南京地区和影响长江南北。近年来,梳理金陵医派的传承谱系、整理散佚的医家著述和文化传播成为主要工作内容。先后投资1500万元建设金陵中医药文化交流中心,全面展示金陵医派的发展源流、代表人物和里程碑事件,复原名家诊疗场所、国医传习所和中央国医馆等地理标志;投资300万元建设中医经典病房和金陵名医馆并成为金陵医派临床实践基地;投资200万元拍摄20集大型纪实片《岐黄医脉——千年金陵医派传奇》等。(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中医院王挺莫慧柴丹)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林晓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