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新时代
当前位置:主页 >>新闻中心

建构健康文化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现代中医药创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科学化,但是由于中医和西医在文化、知识体系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结而不合”,中医药创新不足。

       •中医药的健康文化创新的新动能是守正创新,即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西医融合、多学科融合。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中西医共识的健康文化需要与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通过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文化的原理和方法,促进居民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哲学思想及医学实践经验,其传承创新发展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创立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近代以来,由于以还原论和实验科学为主导的科学主义思潮席卷全球,西方医学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中医药的看法,因此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为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我们需要进行现代中医药健康文化建构,开展一场文化建构行动,只有通过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建构行动才能重塑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社会生态系统,推动老百姓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创新中西医结合的健康防治方法,发展中国特色的新医学,才能够更好地传承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内核,让中医药更好地适应社会健康需求,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全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现状

中医药传承的现状

       “中医药传承”是中医药代际之间的文化、知识、技术的转移承接过程。古代中医药传承主要是将经典文献、医案、临证经验等内容以师承、家传等方式进行传承。不同于古代传承的个体化和少量化特征,现代中医药传承主要通过学校培养、医院培训、学科导师传授等方式将中医药知识与西医药理论方法及临床实践相结合,对相关内容进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传承。

       我国越来越重视中医药传承,出台了许多政策和规划,从宏观上推动了中医药传承工作,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现代中医药传承过于侧重知识和技术的传递,忽略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导致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一些高校在中医药经典文献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学生们的理论基础不牢固,缺乏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在人才培养上,虽然我国形成了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的多层次、多院型教育体系,但过于强调标准化和规模化,使得经典文献和临床经验传承不够。此外,在诊疗过程中,中医药传统的辨证施治被忽视,辨病施治的做法日益流行,而如果不“辨证”,就失去了中医的本质。

中医药创新的现状

       古代中医药创新对不同类型的疾病进行辨证方法创新,在学术上采取“注疏”方式——以中医药经典为依据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不断理解和诠释。“注疏”主要有两种方法“我注六经,六经注我”,以此对中医药知识结构进行概念创新、观念创新、学说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

       现代中医药创新则是遵循组织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准则,推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现代化,拓展中医药的应用领域,提高临床效果和治疗水平,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如在基础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缺乏,目前主要是“中医药元素结合现代医学方法”的创新,难以把握中医药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缺乏交叉学科支撑的创新团队和成果;缺乏适合现代中医药创新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指标体系;中西医结合创新难以把握,有些中医院已经丢失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本质,采取“辨病施治”方法,机械地将中医处方与西医病名匹配。所以现代中医药创新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需要创新发展,而是如何创新发展,如何选择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中医药发展的现状

       中医药发展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和演化过程,现代中医药发展就是要实现传统中医药在现代社会的新生长和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医药发展起源于商周,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历经汉代张仲景等医家发展,如《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临床医学框架。民间亦参与发展,如“师承”“家传”来建立“学术流派”,服务方式有“铃医”“走方医(乡村)”“医馆坐堂医(县城)”等。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支持中医药发展,设立专门机构,并推进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协同化的中医院服务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中医药人才。同时扩大了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学习并使用中医药。现在发展主要关注某些领域数量的增加,不够重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生态系统建设问题。我们应意识到,中医药发展不是某个方面的增长,而是需要全面发展。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足的原因

中医药创新不足的原因

       现代中医药创新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中西医结合使中医药科学化,但是由于中医和西医在文化、知识体系之间存在差异,进而导致“结而不合”,中医药创新不足。

两种不同学术理论范式的衔接与融合不足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整体观念、道术一体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健康观,具有天人医学特征,防治疾病注重个体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与平衡,以辨证施治为核心。现代医学科学知识体系是基于解剖学、生理病理学的“结构—功能”思维模式,以还原论和实验方法为特征,强调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因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和以科学知识体系为支撑的两种理论范式需要进行衔接和互补,使得传统中医药的哲学思维与现代医学的科学思维能很好地创新融合。

中西医存在两种相反的认知方式

       中西医在认知方式上完全不同,中医发明了一种认知生命与疾病关系的方式,依据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抗争反应于外的症状,结合望闻问切方法推断病因病机归纳出“证”,以证为核心确立治法,这是从生命与病理反映的症状(正气功能)反推人体结构的认知方式。而西医是属于疾病医学,依据人体的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关系及病理变化情况判断疾病,认知方式是结构—功能的认知方法,两种认知路径的方向正好相反。

中西医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西医善于局部思维和线性思维,而中医善于非线性思维方式,并且它们在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上存在差异。西医的局部、线性思维方式主要在诊断上强调疾病具体部位和器官,在判断上西医注重通过解剖—病理分析和实验来理解、判断疾病问题。相对而言,中医天人合一、心身一体的非线性思维方式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人体组织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系统,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注重心理和生理的相互影响。

       因此,现代中医药创新过度强调工具理性,而忽视价值理性,重视简单科学的客观性、可验证性,而忽视复杂科学的非线性、混序性。如何协调并整合两种思维方式,是现代中医药创新需要思考并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发展不足的原因

       中医药发展面临着多重挑战,原因有很多。首先,其理论和实践主要基于经验和传统知识,缺乏现代科学验证,这影响了其在现代医学体系中的地位;其次,中医药的个性化治疗方法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临床效果难以重复和比较。此外,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意识不足,面临资源稀缺、生态环境破坏和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教育与培训体系也需改进,以培养既懂传统中医药学又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综合性人才;最后,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标准化和认可度不高,跨国应用时需克服法规、认证和认可的障碍。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创新和适应现代医学标准来解决,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健康文化生态系统建构

中医药需建立创新式传承的健康新文化

       中医药传承的重要性在于保持传统文化和知识的原创性、完整性和持续性,确保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丢失。文化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也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前提,为中医药可持续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源泉。

       现代中医药传承的新动能首先需要建立新的中医药健康文化传承制度、新的健康文化传承要素、新的健康文化服务市场。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式传承来提供新动能,即返本开新的动能。现代中医药健康文化服务需要新的业态,对传统中医药“返本”,就是寻找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根源与内核。继承中医药的原创性思想文化基因。“为有源头活水来”,新业态才能保持传统中医药文化的特色优势。

       创新式传承旨在继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融合现代医学文化要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通过返本开新,中医药创新可以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色的同时,与现代医学文化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发挥更大的价值。

中医药需形成守正创新的健康新文化

       中医药健康文化创新的动能是守正创新,即传统与现代融合、中西医融合、多学科融合。首先,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新动能。传统中医药具有系统的养生保健文化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健康理论相结合,以提高中医药机理的准确性、临床效果和可信度。其次,中西医的融合是现代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必然趋势。中西医学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但也存在互补的需求。通过中西医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形成综合治疗模式,提升医疗效果,共同建构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最后,多学科的融合也是中医药健康文化建构的重要途径。传统中医药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医学、生物学、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可以汇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思维方法、理论观念的交叉融合推动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医药需构建情境化健康文化发展新平台

       现代中医药健康文化发展的新动能需要新的主体支撑。中医药健康文化需要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壮大和完善,中医药健康文化构建需要结合社会健康的需求和科技的进步,构建新的发展平台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和健康产业的整体性发展。

       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适应当代社会的健康需求和社会情境。情境化发展是指将中医药健康文化和实践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形成新的发展平台,建立新的健康服务产业,针对特定环境和社会健康需求进行产业化的发展,以提高中医药健康文化的适用性、实用性。

       情境化健康文化发展平台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提供便捷的中医药诊疗工具和服务,增加中医药健康文化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健康文化建构路径

构建中西医健康生活文化路径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中西医共识的健康文化需要与当代居民的生活方式相结合,通过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文化的原理和方法,促进居民新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这种发展路径强调了中西医的健康文化内涵和生活实践的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健康需求和挑战。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中西医健康文化建构需要关注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文化是人们在特定社会和历史环境中形成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

构建中西医健康价值文化路径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建构中,健康价值文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健康价值文化构建的是一种中西医融合的社会共同认同的健康价值观念和健康道德准则,它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在中西医健康文化构建过程中,将健康价值文化与居民的健康认知相结合,推动居民对健康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认知提升,使其在现代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承载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传统文化注重整体观念、平衡和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些价值观念对现代居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具有支持性作用,与社会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健康、人文关怀等价值理念相契合。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综合、科学化、个体化的健康保健方案,促进居民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

构建中西医健康符号文化路径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观点,中西医健康文化的构建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符号文化的力量。建构中西医融合健康文化,促进居民对健康文化理解和认知,构建中西医健康文化需要创造健康符号文化,通过各种健康文化符号、图像和文字等传递健康文化信息。在中西医健康文化发展中,健康文化符号可以帮助公众理解和接受健康文化的理念和方法,因为健康文化的科普需要通过各种文艺创作活动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从而推动健康文化的发展。

构建中西医健康制度文化路径

       基于文化建构主义的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建构中,促进健康文化发展的制度文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健康制度文化建构是一系列规范、制度和组织形式,它们约束和引导着人们的健康行为和活动。中西医健康文化建构需要依靠健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体系。健康制度文化为中西医融合的健康文化建构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明确中西医健康文化结合的地位和权益,既保护中医药的传统知识和文化遗产,并确保中医药文化的合法性,同时促进中西医健康文化创新。政策支持包括财政扶持、研究资助、人才培养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为中西医健康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中西医结合的健康文化有利于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健康评价体系,包括对中医药理论、临床实践和药物研发等方面的评价和认证。这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中医药的规范化发展,并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指导。


(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