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高校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医学类院校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药文化的思政教育资源,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构建思政育人新形态,培养更多具备中医药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药文化逐渐融入思政教育
从历史渊源来看,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共同的哲学根基,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唯物精神、辨证思维、实践精神以及人本主义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具有深厚的内在契合性,能够较好地契合青年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培养。
各医学类院校对于中医药文化融入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研究程度不断深入。在思政教育教学中,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中医药文化纳入课程建设,并在实践育人、学科建设、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实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等多门专业课程开展相关探索,相关医学类专业都将中医药文化作为重要思政元素。但也仍然存在对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不够系统、对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性不足、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等问题。
构建“三注重”的融入内容
一要注重整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多处体现整体观念、标本兼治等中医药文化理念,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二要注重挖掘历代医家“勤求博采”的学术美德。深入梳理朱丹溪、华佗、葛洪、吴谦等医家志坚不移的求学精神,李时珍、吴又可、张锡纯、沈之问等医家不畏艰险的实践精神,王惟一、王清任、吴师机等医家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淳于意、杨继洲、吴鞠通、王子接等医家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
三要注重挖掘历代医家“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入整理董奉、苏耽、皇甫谧、孙思邈、狄仁杰“淡泊名利、坚守本心”;朱丹溪和葛可久、钱乙和董及、王肯堂和李中梓“三人有吾师、同行不相轻”;邳彤、叶天士、蒲辅周“不文过饰非、做‘自讼之医’”的职业道德。
探索“五聚焦、五创新”融入方法
基于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资源开发、团队建设、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活动改革等多个维度出发,探索有效融入的方式方法。
一要聚焦融合教育内容,创新建设资源开放的课程思政案例库。持续做好思政教育资源挖掘整理,积极挖掘提炼中医药文化、中医药经典、中医药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案例,结合伟大抗疫精神等主题案例,建设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中医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进一步丰富思政教育资源。
二要聚焦融合教育主体,创新打造跨学科的思政教学科研团队。持续提升思政教师中医药文化素养和中医药专业教师思政政治理论素养,大力推动思政教师与中医药专业教师建立老中青结合、跨专业协同联动的思政教学科研团队,深入研究融合发展的契合点,鼓励联合申请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科研项目。
三要聚焦融合教育课堂,创新开展严肃活泼的思政教学。聚焦三个课堂建设,创新思政理论教学、课程思政教学、见习实习思政教学形式,将中医药文化贯通学校教学、课外活动、见习实习全过程。
四要聚焦融合教育手段,创新运用各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积极建设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新媒体平台,丰富新媒体技术传播矩阵,定期更新推送中医药文化知识,积极开展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在线活动,探索运用虚拟仿真技术,还原生成中医典故的经典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高理解认知水平。
五要聚焦融合教育氛围,创新开展系列思政教育主题活动。将中医药元素应用于校园环境建设,让医学生置身充满传统中医药文化特色的环境中,积极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三下乡”、义诊、健康咨询等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学习中医药博物馆、名医故里、中医药企业、道地药材产区等,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砥砺品格。
强化融入保障机制建设
需要进一步提高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从制度设计、育人体系、学科建设、考核评价等方面构建一体化长效体制机制。要完善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建立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多主体协同育人体系,优化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资源配置,健全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评价激励机制,逐步构建知识、能力与思政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教师探索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积极性。(刘美君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黄蓓 《中国中医药报》社)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