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鹏,女,1962年生,甘肃人。甘肃省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甘肃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近40年,对小儿肺系、脾系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经验丰富。兼任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医儿科杂志》编委。主持完成省级课题4项,获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奖三等奖1项,参编著作2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板蓝根10g,大青叶10g,淡豆豉10g,贯众10g,柴胡10g,荆芥10g,石膏30g(先煎),地黄10g,焦山楂10g,甘草6g。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应用:主治邪热犯表所致的发热,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腮腺炎、肺炎初期等引起的发热。
用法:水煎服(石膏先煎半小时),每日1剂,分两次饭后半小时口服。忌生冷、油腻、辛辣及发物。
方解:金银花甘辛苦寒,归肺、心、胃经,甘润辛散,苦泄寒清,既善清解全身热毒,又具轻宣疏散之性,故温热疫毒,邪在卫气营血各阶段均可应用,《本经逢原》载其“为内外痈肿之要药”。连翘性微寒,味苦,归肺、心、小肠经,苦寒入心,长于清心火,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之余,又能防疮毒入心,善治热毒疮痈、重证及瘰疬结核,有“疮家圣药”之称。二药合用既有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有芳香避秽的功效,共为君药。
板蓝根、大青叶、贯众均为苦寒之品,清热解毒、凉血之功显著;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可加强清热解毒之功;荆芥穗、淡豆豉有发散解表之功,若无汗者,可以加大用量,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二者虽为辛温之品,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反佐用之,可增辛散透表之力,共为臣药。
柴胡芳香微寒,善于疏散退热;地黄苦寒,善清气分、血分之热毒,有清热解毒,凉血之效,凡温热毒邪所致之证皆可用之,进一步加强了金银花、连翘的解毒之功,共为佐药。
焦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生甘草能清热解毒,润肺利咽,调和诸药性,二药相配,以增强清热解毒,行气活血之功,且矫正药味,共为使药。
全方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腮腺炎及肺炎初期的发热。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桔梗、牛蒡子、射干、板蓝根,以增强解毒利咽之功;咽部干痒不适,可加薄荷、蝉蜕、木蝴蝶、青果,疏风祛风以利咽;咽部见脓性分泌物,加大青叶、天花粉、黄芩、鱼腥草,以增加清热解毒透脓之功;扁桃体增生明显,加当归、赤芍,以活血消肿;颈部痰核,加皂角刺、胆南星,以增消肿散结之力;病程日久,痰瘀互结,可加少量三棱、莪术以增强活血散结之功;纳差者,加乌梅、枳壳、槟榔,以消食和胃。(甘肃省中医院沈玉鹏名医工作室 任耀全 万瑞霞 韩珍珍 胡彤彤 杨志华整理)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责任编辑: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