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新时代
当前位置:主页 >>国医传承

现行政策下的中医治未病体系建设思考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进入21世纪后,医学发展趋势由“以治病为目标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运用中医治未病思想将中西医结合的疾病预防、病中管理、病后康复调养衔接在一起,形成连续的“全周期大健康管理”格局,能够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运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全民健康。

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现状和问题

      经过15年的建设,治未病理念虽得到广泛普及,技术和产品日益丰富,但制度和政策层面尚缺乏有效保障和统一的标准,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标准化建设不足,无完善的干预和评价体系。且现阶段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资金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有框架无内涵等问题,制约了治未病健康服务质量的提升。具体来说,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目前中医医院业务在疾病预防、养生保健项目上的比重较低。各级中医医院需承担基本民生医疗服务职能,且多为差额补助型事业单位,在治未病保健服务方面的投入有限。且医保支持力度不够,收费标准不统一,治未病人力资源短缺,与国家倡导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还存在较大差距。

      二是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在养生产品合规收费、市场化推广方面存在许多困难。2021年,浙江省中医医院等级评审标准中,治未病服务明确要求研究健康技术干预产品3种以上。比如,衢州市中医医院目前研发的膏方产品和养生茶饮等,因医疗机构层面短期内无法获得院内制剂资质,即使是“药食两用”的产品也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资质,面临虽有大量需求,但却无法正常销售的窘境。

      三是人民对于中医治未病理念较陌生,治未病思想普及度和认知度偏低。虽然现在大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中医的特色体检、健康干预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的接受度,不如西医健康体检高。

发挥治未病优势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发展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是医疗卫生服务回归初心,切实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

健全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加强治未病科和服务提供平台的规范化建设,科学配置科室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医疗机构规范建设中医治未病科,统一治未病服务标识。实现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对市、镇、村(社区)三级全覆盖,要求三甲以上中医院建成区域化“治未病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部设立中医治未病科,镇区医院(卫生院)、公共卫生机构建设中医综合服务区,融入中医养生服务。明确各级中医医院制订治未病中长期发展目标,培育推广若干项中医药治未病(预防保健)干预方案。在诊疗服务全过程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围绕中医治未病服务的特点优化科室设置、诊疗流程和诊疗行为,提升治未病服务能力。

      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工程(县级以上中医院治未病平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等平台,加强完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逐步确立治未病健康服务在社会医疗体系中的主导地位。通过制订有利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具体补贴政策,以及可以体现医务人员技术服务价值的合理价格定位。计划好治未病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预算,逐渐把治未病健康服务的相关项目,例如中医特色疗法、预防保健方案、中医各种适宜技术等纳入医保范畴。

完善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标准

      组织专家研究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和效果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认证管理系统,加大对治未病服务质量监控力度。目前中医体质辨识、体质调养、情志调养等服务缺乏系统性和标准性,服务内容单调。收录健康管理系统的服务标准只有中医体质辨识和0~36月儿童家长中医保健指导。服务对象仅为重点人群。应对全体居民进行中医健康管理并录入系统,增加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内容,例如养生保健操、食疗药膳、茶饮药浴、经络穴位指导等,并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规范标准,有利于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行业规范化发展。

拓展治未病健康服务领域

      目前,健康服务正逐渐成为医院发展新的增长点,例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成立健康产业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医院的积极贡献率达到1/3。随着医疗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院服务内容需要从防治疾病扩大到保护健康、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等,即医院的经营管理要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在发展健康服务业方面,中医医院拥有中医药特色,应在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中积极作为。政府应鼓励中医医院进行特色经营,通过中医医院转型,盘活中医药资源,撬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探索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与养生、养老、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推动优质中医药治未病产品及服务进入百姓日常生活。探索和执行有利于中医药治未病健康服务体系的政府支持方式,并且通过社会渠道,激励企事业单位、民间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创新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崛起和逐渐成熟,数字化产品正从方方面面改变我们的生活。医疗健康领域也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将未来愿景变成现实。大数据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慢性病预防控制领域,对居民健康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2018年,《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措施,推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诸多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与治未病、慢病管理融合已逐渐成为医学界新的研究趋势,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如何在疾病监控、辅助决策、健康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是今后智慧医疗发展的重点。

      因此,应积极探索贯穿中医治未病理念,创建数字化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开展涵盖神志(包含精神心理)、气机(中医四诊、经络检测、体质辨识)、形器(包含体格与影像检查)、内质(包含理化检验、基因检测等)的全方位、多层次中西医结合健康状态检测、健康风险评估,研究制订适合于不同人群、满足不同需求的体检包;将传统中医药养生方法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融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将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推进中医药服务与临床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大众体育健身深度融合。探索并实施疾病预防、健康维护、慢病管理等中医治未病特色健康管理服务。

加强治未病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发展治未病健康管理的关键是人才。要对从事治未病健康管理服务相关人员定时、定期组织专业化培训,掌握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法,加强学习教育和学历水平提升,鼓励全国名老中医和名基层老中医成立传承工作室,通过师承模式培养、引导更多优秀中医药骨干人才到基层服务,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建设。

加大治未病理念宣传提高民众认知

      加大宣传中医治未病理念,使人民的观念向治未病转变。大力推广中医特色健康管理,引入中医药健康理念,建立宣传传播平台,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广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技术和方法,促进公众对中医治未病方法和产品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责任编辑:高继明)